Short Description
穆斯林的道德修养,是《古兰经》和圣训所要求和培养的,该道德修养要求远离厮杀和流血
穆斯林的道德修养,是《古兰经》和圣训所要求和培养的,该道德修养要求远离厮杀和流血。因此,它并不提倡任何人去厮杀,而是号召要用一切方法致力于远离战争和流血,只允许为了保护自身和反击侵略的战争,穆斯林只和那些向他们发动战争的人战争。
伊斯兰教中有关战争的真相
如上所述,和平是伊斯兰教的根本。先知(原真主福安之)曾教导和教育其追随者说:“你们不要盼望与敌人作战,你们应向真主祈求平安。”穆斯林的道德修养是《古兰经》和圣训培养的,所以,该道德修养要求穆斯林要远离厮杀和流血,它并不提倡任何人去厮杀,而是号召用一切方法致力于远离战争和流血。《古兰经》中的许多章节,强调了这一点。穆斯林为捍卫自我和宗教,允许他们与那些向穆斯林发动战争的人作战。否则,被视为是胆怯和沮丧的人。真主说:“被进攻者,已获得反抗的许可,因为他们是受压迫的。真主对于援助他们,确是全能的。他们被逐出故乡,只因他们常说:“我们的主是真主。”(朝觐章:第39-40 节)。在这节经文中,战争的原因一目了然,即由于穆斯林受压迫和被逐出故乡。真主说:“你们当为主道而抵抗进攻你们的人,你们不要过分,因为真主必定不喜爱过分者。”(黄牛章:第190 节)古尔图比说:“这节经文是真主降示的关于命令战争的第一节经文,这与先知迁徙前战争是被禁止的经文并不矛盾,真主说:“你应当以最优美的品行去对付恶劣的品行。”(奉绥来特章:第34 节),真主说:“故你当饶恕他们,原谅他们。”(筵席章:第13 节)在迁徙前麦加所降示的经文中强调了战争是被禁止,但当迁徙到麦地那以后得到了必须战争的命令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这些经文中,命令战争只是为了抵抗那些发动战争而不想要和平的人们。真主在《古兰经》中就强调了这一点:“你们不要过分。”而且警告众信士说:“因为真主必定不喜爱过分者。”这说明真主并不喜欢过分,即使是对非穆斯林。这在很大程度上抵制了连续不停的战争,也体现了对全人类的怜悯。真主说:“以物配主的人群起而进攻你们,你们也就应当群起而抵抗他们。”(忏悔章:第36 节)此处的抵抗,是受限制的,是根据以物配主者若对我们群起而攻,那我们也必须群起抵抗。所以,穆斯林不应该对不侵犯他的人们发动战争,除非有确凿的原因,如:被掠夺、抢劫、侵犯人权;或者由于他们压迫人,穆斯林们想要解除这一压迫;或者由于他们禁止穆斯林传播伊斯兰等。真主还说:“有一族人已经违反盟约,要想驱逐先知,而且首先进攻你们。你们怎么还不讨伐他们呢?难道你们畏惧他们吗?真主是你们更应当畏惧的,如果你们确是信士。”(忏悔章:第13 节)违反盟约的人即麦加的不信道者。先知(愿真主福安之)是由于他们而离开麦加,所以说他们曾驱逐先知。据说,他们是由于先知(愿真主福安之)讨伐违反盟约的麦加人,而把先知(愿真主福安之)从麦地那驱逐出去。据哈桑传述:“首先进攻你们”这句经文的意思是:他们违反盟约,帮助白克尔人战胜赫扎尔部落。据说,他们在白德尔日进攻,是因为先知带着商队出发了。当敌人战胜商队后,他们可以离开,但他们没有这样做,而是来到白德尔饮酒。又据说,他们驱逐先知(愿真主福安之)这句话的意思是:禁止先知进入麦加进行正副朝和环游,这一禁止被视为是进攻;不管进攻的具体时间,但穆斯林抵抗的原因非常清楚,那就是当敌人已经进攻他们的时候。
这就是穆斯林进行战争的一些原因。先知(愿真主福安之)归真后,在四大哈里发时代,穆斯林的现状也足以证明这一点。穆斯林在战争中,并没有进攻和杀戮所遇到的异教徒们,与之相反,他们只抵抗被解放领土中进攻他们的军队,而让其他的异教徒们仍信仰自己原来的宗教。这是任何一位公正的人不否认的战争原因。发动战争的这些原因包括:反抗侵略;保卫自己、人民、祖国和宗教;保证信士们的宗教和信仰的安全;摆脱异教徒对信士们的宗教的蛊惑行为。同样,为了要保护宣教,以便将伊斯兰传达给全人类;最后,为了教育那些违反盟约的人。世界上还有谁能够否认类似这样的战争原因呢?!
伊斯兰中战争的道德
在战争中,伊斯兰以其善于交往,善待敌人,怜悯妇女、儿童和老人,原谅被战胜者……而优胜于其他民族。为了制约穆斯林与被战者的交战情况,伊斯兰制定了一些制度,即坚信战争是受伊斯兰道德约束的,战争不能带有任何私欲,只是用来反对侵略者的。
伊斯兰在战争中独具道德
“无论一个民族它多么残暴,它也会在和平年代履行道德善良,善待敌人,怜悯弱者、原谅邻居和近亲的义务。但在战争中,如果能保持善待敌人,怜悯妇女、儿童和老人,原谅被战胜者,这是每个民族都做不到的,也是每个将领所不能具备的。因为相互的厮杀会刺激不断地流血牺牲,侵略会点燃仇恨和怒火,胜利的喜悦会使战者沉醉,使他们陷入最丑陋的仇视和憎恨中。这不仅是古今各个国家的历史,也是自嘎比勒杀死其兄弟哈比勒以来人类的历史:“当时他们俩各献一件供物,这个的供物被接受了,那个的供物未被接受。那个说:“我比杀你。”这个说:“真主只接受敬畏者的供物。”(筵席章:第27 节)。历史把永恒的皇冠加冕给我们文明的领导者- 军事家、文明人士、开拓者和统治者因为这些人,在所有文明的领袖中,他们以最激烈的战争,在充满仇恨、血流成河的最黑暗的时刻,具备仁慈和公正的人道主义而独占鳌头。我发誓,假若历史未曾如实地谈及这一独一无二的战争道德的话,毋庸置疑,我会说它是个迷信,是个大地上不复存在的神话!”和平是伊斯兰的根本,但如果依据上述的原因,伊斯兰的战争被定为合法的,那么,伊斯兰不会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情况下,轻易地放弃战争。它制定了一些可以制止战争的制度,以此来使战争道德化,不受个人私欲的操纵。通过战争来反对侵略者,但却不侵犯无辜和追求和平的人。伊斯兰最具突出的道德约束体现在以下几点:
1)不屠杀妇女、儿童和老人:先知(愿真主福安之)叮嘱将领们要敬畏真主,号召他们遵守战争道德。先知(愿真主福安之)命令他们不要屠杀儿童,据布莱伊岱(求真主喜悦他)传述,他说:真主的使者(愿真主福安之)当任命一位军官的时候,特别地叮嘱他要敬畏真主,善待和他一起的所有穆斯林,他说:“你们不要屠杀儿童。”据艾布·达吾德传述,真主的使者说:“你们不要屠杀老人、儿童和妇女……。”
2)不屠杀修士:当先知(愿真主福安之)派遣军队时,他总是对他们说:“你们不要屠杀修士们。”先知(愿真主福安之)曾对去穆阿塔的士兵们说:“你们当奉真主的尊名而为主道进攻,杀不信真主的人吧,你们进攻吧,但不要过分,不要凌辱战死的人,你们不要屠杀儿童、妇女、老人和修士们。”
3)不背信弃义:先知(愿真主福安之)送别将士时,嘱咐他们说:“你们不要背信弃义。”这个嘱咐并不是说,穆斯林要怎样对待其穆斯林兄弟,而是要怎样去对待那些阴谋算计和群起进攻他们的异教徒!先知(愿真主福安之)的这以命令的重要性说明先知(愿真主福安之)不原谅背信弃义的人,即便这些背信弃义的是穆斯林,而对方是异教徒。先知(愿真主福安之)说:“谁答应不杀某个人,而他却又杀死了,我绝不会原谅凶手,即使被杀者是异教徒。”履行诺言已根植于众圣门弟子的心中,欧麦尔·本·赫塔布执政时发生了一件事,有一位穆斯林战士对一个波斯士兵说:“你别怕。”随后又杀死了他。于是,欧麦尔·本·赫塔布(求真主喜悦他)给军队的长官写了一封信,他在信中说:“我听说你们中有些人追杀异教徒,当追到山中无法追上时,他对他说:‘你别怕。’而当他赶上他时就杀死了他,我发誓,如果我听到有这样的人,必问斩。”
4)不在大地上为非作歹:穆斯林的战争,并非是毁灭性的。它不像当代的一些战争,一些非穆斯林的作战者们,想彻底地破坏他方的一切生活环境。而穆斯林则不然,他们试图保护所到之地的一切建筑,即使是敌对国。这体现在艾布·白克尔·绥迪格的话语当中,他曾对奔赴沙姆国的士兵们嘱咐说:“你们不要在大地上做坏事。”这句话全面包容了所有可赞的事情。他还说:“你们不要用水淹、用火烧枣椰树;不要宰杀牲畜、乱砍果树;不要践踏买卖。”这阐明伊斯兰要求穆斯林士兵们不要在大地上为非作歹,禁止做各种坏事。
5)周济俘虏:由于俘虏软弱,且他们失去亲人和民众,迫切需要他人的帮助,穆斯林可以通过周济和帮助他们,来得到真主的报酬。《古兰经》把善待俘虏、善待孤儿和贫民相提并论。真主描述信道的人们说:“他们为喜爱真主而赈济贫民、孤儿、俘虏。”(人章:第8 节)。
6)不凌辱死者:真主的使者(愿真主福安之)禁止凌辱死者。据阿卜杜拉·本·宰德(求真主喜悦他)传述,他说:“先知(愿真主福安之)禁止掠夺财产和凌辱死者。”据伊姆兰·本·哈绥尼(求真主喜悦他)传述,他说:“先知(愿真主福安之)曾鼓励我们施舍,禁止我们凌辱死者。”尽管在吴侯德战役中,异教徒凌辱了先知(愿真主福安之)的叔叔哈姆宰(求真主喜悦他)的尸体,但先知(愿真主福安之)不仅没有改变这一“不许凌辱死者”的原则,而且还严厉地警告那些凌辱敌方死者的穆斯林。他说:“复活日,遭受最严厉惩罚的人们是:被先知杀死的人,或杀死先知的人,彷徨在迷津中的伊玛目,以及凌辱死者的人。”先知(愿真主福安之)在世时,未发生过一件穆斯林凌辱敌方死者的事件。
这就是穆斯林的战争道德,这一道德它并不抹杀较量时的尊严,它展示的是公正的对待一切,以及战争前后的人道主义。
评论
发送您的评论